
如何發覺好的環境專題?



系統性思考


時間尺度上系統性思考:生命週期評估








引用的原文定量的參數設定和數學公式有誤,等有時間重新計算後會重新發文,但該文的定性分析是正確的,這裡簡單說明:
手機大部分的生命週期碳排來自製程、運送和回收,大約佔了85%;剩下的15%才是使用階段的碳排。假設手機零件的製程碳足跡和其零件成本成正比,可以由預估維修花費推估舊手機故障零件的製程、運送、回收碳排佔整支手機生命週期的比例;這裡記舊手機為了續用\(\Delta T\)年而更換新零件的生命週期額外碳排會是原來手機整體生命週期碳排的\( x\% \) 。另一方面,新手機的製程、運送和回收碳排攤提在\(\Delta T\)年則為原來手機整體生命週期碳排的\( \frac{\Delta T}{T_0} \cdot 85\% \)(\(T_0\)是新手機預期使用壽命)。前者減去後者的淨增碳排只要大於0,就應該更換手機,否則應該維修並續用舊手機。

產品耐用度法規EX. https://twitter.com/MacondoChao/status/1319972012169678848
影響層次上系統性思考:利害關係人分析




新聞切點


原文為「Das Tolle am Journalistinnen-Sein: Wenn man was nicht versteht, ruft man einfach Leute an, die einem das erklären.」,引用自 https://twitter.com/ValSchnian/status/1319568878314336256
補充資料


長期(一百年的時間尺度)來看,砍樹和種樹的先後順序不會影響其氣候效應,但立即性的碳排效應就有先後之分。就氣候危機的緊急程度,仍有必要考慮立即性負面效應較少的選項。
先種樹再砍樹會先擴大森林面積,且如果是永續經營就能確保具有碳匯能力的土地面積有淨增加。理想的情況是,先種植20單位的人造林,之後等20年以後逐年砍1單位人造林並復育之,如此便完全不會動到既有林地的碳匯。
如果先種植人造林再改成太陽能電廠,則長期來看具有碳匯能力的土地面積不增不減,但人造林的木材氣候負面效應仍比從原生林砍伐的木材低,故使用這些木材可能仍有淨減碳效益(必須考慮台灣既有木材需求的永續程度)。
種樹不砍樹的話,要考慮短期內森林單純固碳和以永續林木材取代原生林兩種情境的減碳效益孰優孰劣。

成熟森林傳統上視為近乎碳中和,相關討論可參考:近期光電與既有土地搭配上之疑慮釐清與可行解方探討
後來也有「成熟森林固碳能力得以維持」的研究: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7276
但純粹比較現在的太陽能跟森林固碳的減碳效益的話,應該還是以太陽能為佳






資料來源:https://nworbmot.org/courses/esm-2020/lectures/esm-lecture-16.pdf

資料來源:同前一頁

資料來源:同前一頁
補充說明: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在能源系統成本在最佳解的10%以內所包含的可行能源組合中,風力能、某些輸電網擴張、某些儲能可能是無可避免的。


篩選條件本身可能也是社會主觀形塑出來的,但在民主社會中若欲進行有效決策這並非不妥。


資料來源:Environmental co-benefits and adverse side-effects of alternative power sector decarbonization strategi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3067-8.pdf)
四種情境說明:
- Baseline:無氣候政策
- FullTech:有減碳目標,對技術類別無限制
- Conv:變動型再生能源限制不超過10%
- NewRE:沒有碳捕捉、核能除役

說明:太陽能的單位裝置容量耗銀量、生命週期能源投資報酬率都不斷改善
圖片來源
上圖: https://twitter.com/NatBullard/status/1294738717303808009/photo/2
下圖: https://twitter.com/gordonschuecker/status/1250176468258295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