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害或風險評估


- 浮冰面積30年內縮小40% 2020年北極夏季恐無冰
- 10萬年來第一次 科學家警告「北極冰層恐消失」
說明: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專家雖然對於北極冰層的情況做出不同的預測,但大多都肯定氣溫升高對其的嚴峻負面影響。其實這是目前大多數氣候學者所持的態度。 - 南極冰蓋若崩解… 紐約、 上海恐難存1
政府主導的公關新聞


說明:並不是說總統們不應該這麼做,只是如果節能減碳的高度只停留在個人消費/用電習慣改變的提倡,會將氣候變遷議題的公共性脈絡給遮蔽住。
個體化、零碎化的減碳方針


說明:個人的節能減碳工作的確有提升環保意識和增進個人參與感的正面意義,但另一個面向來說也等於將部分政府應該承擔的環境責任轉嫁到以家戶上面。舉例而言,如果能在進口木材時提出更嚴格的管制標準和履歷要求,就沒有必要一直讓消費者費心選擇較有信譽的家具商或建料商。也就是說,除了個體化、零碎化的環保行動以外,媒體應該多加報導具有公共性質的環保倡議。
例:將節能減碳從個人角度提升為區域治理層級角度的觀點檢視,比如綠色公民行動聯盟2015年開始發行的〈全台縣市節能治理政策評比〉。
科技樂觀主義
2025.06.12 補充說明:在2016年的時候太陽能已經算是成熟科技。這裡提到的是指新聞媒體中常常放大聚焦各種減碳或負碳排技術的前端科研,而忽略成熟技術如何迅速佈建的新聞。

- 顛覆想像!無扇葉風力發電機 改用「震盪」發電
- 「空中甜甜圈」高空風力發電,獲日本軟體銀行投資近 2.2 億
說明:也許這些玩意兒真的有機會可以解決傳統風力發電機設置常常遇到的噪音還有風場不穩定等等技術問題,但在同時我們檢討一下能源轉型中地方居民參與的方式,說不定就能讓居民樂意投資建造自己的風力發電機? - 停止地球暖化 科學家呼籲各國建造地球工程
說明:地球工程這種充滿反烏托邦小說色彩的構想,目前在主流氣候學者和政界也多採遲疑的立場,遑論一般的環境團體。不過正如〈天翻地覆〉作者Naomi Klein所言,提倡者往往將這種工程視為萬不得以的B計畫,哪天為了防止自己國家的大規模旱災,誰知道先進國家會不會把硫酸鹽潑進平流層當中呢?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