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前
- 確認人物、訪綱、……(外訪組的部分,略)
- 確認器材、設備
哪種器材、設備?
-
攝影器材:
- 要放的上腳架的機種才行(不要用手機!)
- 可跟我約提供業餘型機種
- 一般的DV現在的畫質也都已經到1080
- 差別??
-
錄音設備
- 錄音筆、麥克風等等輔助器材可以考慮當成保險
- 開始訪問前要有”break sound”

受訪時
- 觀察周圍色溫、亮度
- 注意附近可能的噪音源(EX:冷氣、門)
- 單純以靜態問問題為主的受訪,可以受訪者平時處在的安靜空間(EX:書房、辦公室)進行
人物拍攝角度
之前通常的作法:
- 人物在畫面一側,望向畫面另一側
- 人物視線所望向的一側為訪問者所處位置
- 所謂的180度線原則(不同處僅在於不須將畫面切到訪問者)

受訪後:編檔與逐字稿
- 根據拍攝專案資料量,決定編檔工作的程度
- 訪問後盡早把影片重新瀏覽過,做簡易的整理
- 每部影片中受訪者說了甚麼話,可用逐字稿來呈現;如果無法做到逐字稿,至少要標明關鍵字
- 整理完成的metadata放在該天拍攝資料的資料夾中
編檔
- 將不同日期、人物的訪問內容歸在不同的子資料夾中
- 專案母資料夾並設一metadata檔,載明不同日期訪問的對象和主題
Metadata格式
- 母資料夾中的metadata
- 日期、時間、訪問人物、出訪工作人員、主題、內容摘要、使用器材、附註
- 子資料夾中的metadata
- 檔案名稱、主要主題、大綱、逐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