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百週年館慶特展
卑爾根大學博物館今年適逢創館兩百週年,因此當時我得以免費入館。
圖片說明:卑爾根大學博物館今年適逢創館兩百週年。
圖片說明:展覽大廳掛著幾具鳥類屍體製成的標本。
因應創館兩百週年的館慶,博物館三樓特別劃了一區,討論過去兩百年的館史和一些重要的館藏品及其倫理爭議。

比方說,十九世紀卑爾根大學有很強的漢森病研究產出,對日後這到疾病的根除有重要的貢獻,但當時很多研究素材是在病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取得的,至今仍存在醫病倫理的爭議。
圖片說明:特展中漢森病患的頭部標本。
另外,十九世紀興起帶有種族主義的體質人類學。博物館當時為了研究挪威原住民薩米人的體質,購買了用薩米政治犯Mathias Jacobsen Haetta頭部製成的模型副本。
圖片說明:薩米政治犯Mathias Jacobsen Haetta的頭部模型副本。
美中不足的地方是,我在館史特展中沒有看到深入討論非人動物倫理以及動物標本取得方式的反思,僅僅在一具被裝飾成人類樣子的動物標本旁有試著簡短討論人獸樣本開採時可能會有的倫理問題。
圖片說明:一具被裝飾成人類樣子的動物標本,讓觀者反思人獸之間的模糊界線。
斯堪地那維亞造山運動展覽
來到卑爾根自然史博物館,當然會想了解斯堪地那維亞山脈的誕生史。
Caledonian造山運動大約始於五億年前,勞倫西亞(Laurentia,今格陵蘭與北美)以及波羅地卡(Baltica,未來挪威所在之處)大陸開始互相擠壓的時候。全盛時期,Caledonian山脈高度達一萬公尺,甚至比今日的喜瑪拉雅山脈還高。大約四億年前,造山運動中止,山脈因為張裂性板塊運動和風化作用,開始變得越來越矮(目前挪威的山脈海拔最高大約兩千多公尺而已)。整個造山週期,對於今日挪威礦物經濟有重要影響:擠壓階段高溫高壓變質的岩石,在張裂階段又回升到比較接近地表的高度。
圖片說明:Caledonian山脈全盛時期高度達一萬公尺,甚至比今日的喜瑪拉雅山脈還高。
有了卑爾根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參訪經驗,六月底參觀Trondheim附近銅鐵礦區時,也才有基礎的地質學理解。
冰河期出土自然文物展
另一個在挪威的自然史博物館需要看的當然是冰河期與間冰期週期對於北歐氣候與地景的影響。參訪之前我一直以為整個冰河期挪威都是被冰河所覆蓋,但參觀過程才知道即使是上一個冰河期,北歐也有過幾次相對較暖而無冰的時段1。
圖片說明:上一個間冰期至上一次冰河極大期挪威冰河的消長變化。
在這些冰河沒有覆蓋挪威的時段,可以發現各種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遺骸。

隨著上個冰河期結束、全新世的到來,人類在出土的自然文物也有越來越明顯的痕跡,接下來的故事就可以接到卑爾根Bryggens博物館的中世紀考古文物展了。
圖片說明:在同處發現大量馴鹿殘骸,顯見大規模狩獵的發生。
遺珠之憾:沒有現代天氣學理論鼻祖挪威學派的深入介紹…
卑爾根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展覽十分充實,地科宅剛好來挪威觀光可以考慮參觀,雖然不知道平常沒有館慶的時候門票多貴,但根據我在挪威其他博物館的經驗,最多大概也兩百克朗(約新台幣六百元),當做捐助大學進行研究事業還行啦(只是想到學校一部分的收入可能用在化石能源的海洋開採上…)。
如果硬要說有甚麽最大的遺憾的話,大概就是現代天氣學各種理論誕生之地,竟然沒有天氣學和氣候學相關的展覽?!不知道是剛好在整修還是怎麽樣,但這可是(撇開前述地質和冰河期自然文物以外)我本來逛卑爾根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主要目的啊!這次逛展過程僅看到挪威學派的創始人之一Vilhelm Friman Koren Bjerknes的頭部模型,但旁邊的說明也沒有好好介紹人家對現代天氣學理論的重要貢獻…
圖片說明:Vilhelm Friman Koren Bjerknes的頭部模型。
不是啊,氣旋生成模型呢?鋒面理論呢?周圍除了一本他以前用過的海洋學教科書以外,好像也沒有其他增進理解脈落的展示品。老實說一個房間裡被一具模型直面盯著也是怪毛毛的……
-
我看解說才知道即使是冰河期也有區分出較冷的stadial期跟較暖的interstadial期。挪威無冰的時段應該是落在幾個interstadial期,包括八萬年前、五萬五千至兩萬八千年前、一萬四千六百至一萬兩千八百年前。新仙女木事件時挪威一度短暫變得極冷,後來就持續回暖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