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
🐢

Other Platforms

2016年氣候行動社社團活動回顧—寫在創社10週年

Created Wed, 25 Dec 2024 00:00:00 +0000 Modified Sat, 19 Jul 2025 17:42:20 +0000
Published in Sustainable Campus
Part of 2025,約定的時刻
Languages 華語 English
2024年年底適逢台大氣候行動社創社10週年,底下是我根據當時分享的逐字稿寫成的回顧短文。
4162 Words 1 min

最近,台大氣候行動社的新舊成員,慶祝社團創社10週年1

新立社團維持10年並不簡單—我大學時代參與最深的兩個校內社團,其一媒讀社團逆思,其二氣候行動社,兩者都是2014年下半、後太陽花運動的產物。當年逆思跨校規模一度達近百人,東吳、政大、台大分部慣常性舉辦聯合社課,聲勢浩大、如日中天,豈料我大學畢業後不出兩三年,就煙飛灰滅。後來我剛從德國回台灣時,有少數學弟妹在東吳和政大試圖復興,最終仍無法將之復活。與之相反地,氣候行動社核心參與者各屆不出十來人,卻一直保持足夠的凝聚力,在各種存亡邊緣中繼續保持住社團的基本運作能力。

在本週一進行的10週年線上交流會中,我以前社長的身份做了回顧分享與反思。惟當時時間有限,自然只能擇重點闡述。底下則是我根據當天的分享內容,寫出的更完整的論述。

史實:社長期間社團運作方向

我在2016年春季與秋季學期擔任氣候行動社的社長,是自宗毅以後氣候行動社的第二任社長。在接任社長的時候,外有TWYCC支援、內有多數大一以來水水一百活動就認識的成員,社團典章制度也漸上軌道,雖然不是甚麽規模龐大、祖產豐厚的社團,短期內的存續無虞,所以算是比較能放手試試各種策略的一年。

2016年春季學期我們主要的活動,對外有水水一百八斗子漁村訪調,對內則有氣候變遷內部讀書會。水水一百就是氣候行動社創立的契機,當時也繼續舉辦,內部讀書會則是希望能讓社員將氣候變遷和自己的專業領域結合,內化議題之餘也給其他社員分享。除了于恬的森林碳匯討論、佑安的醫療體系碳足跡之外,當時社團因為沒有大氣系社員,我就越俎代庖假裝自己是大氣系談IPCC報告的第一部份。

在暑假之後,我感覺社團可以更進一步推動學校內永續議題的倡議。這個方針下,有了本社第一次校園節電專案,除了盤點校園用電資訊透明度以及公共建物(比如總圖)的節能成效以外,在建佑和威融的全力參與下,也和各系所以及之後的永續部有了以學生為本位的系所節能倡議討論。

另一方面,恰巧時任根與芽社社長的孟慧也有意整合校內環境性社團的量能與資源,環保台大臉書粉專在此緣由下成立。同時我社、根與芽社、野保社也舉辦聯合迎新,讓對環境議題有興趣的同學能一次了解各個社團專注的領域。

後來,我們各社幹部討論後,同意可以推動在台大既有的學生自治圈中常態化永續議題的工作,而此時恰逢學生會會長補選,根據此一原則我們在選戰拋出學生會創立永續部的連署倡議。其實如果以台大學生會的組織框架,行政部門並沒有以議題設部的傳統,但我們當時認為這傳統並非不能打破的原則、況且在那之前學生自治圈完全沒有實際處理校內永續議題的人員、議題能見度根本上為零的情況下,如果只是要求推動設立類似性工坊的學術部下轄單位,固然大概能風平浪靜地得到各方無異議地支持,但如此就沒有機會讓議題成為學生自治圈的核心討論項目。最重要的大概是孟慧的講法:「設部等於向大家宣告學生自治圈重視校內永續議題的程度」。於是有了在10月初到11月初選戰2之間連署倡議以及向各候選人遊說的事情。

同一時間,氣候行動社仍然有自己的社課與講座。曉朗此時人在荷蘭,10月初便舉辦線上綠色留學分享。另外,在台大忙著自己的選舉同時,美國人第一次選出川普。在一陣驚訝與未知中,我社秋季學期最後一場講座便是討論川普當選對美國以及全球氣候政策的可能影響。

在秋季學期即將結束時,我把社長工作交接給宇彥,然後在畢業前最後一學期參與學生會新設永續部的運作中。

反思:氣候行動社團在校內的角色

我任社長期間,尤其是秋季學期,是氣候行動社第一次真正成為校園永續議題推動驅力的時代。環境性社團的聯合、以及學生會永續部在2017年春季的創部,氣候行動社功不可沒,也正式成為校內永續政治的要角。在那之後,台大的幾個重要校內永續倡議,包括台大校務基金的撤資議題,氣候行動社也貢獻頗多。

學生會永續部在2020年以後仍被解散。這當然是一大憾事,但「促進學生自治圈常態性討論永續議題」(aka永續議題主流化)的願景並沒有完全失敗。眼下台大各個環境性社團自然應該繼續代表校內重視永續議題的民意,確保學術部下轄的永續部門繼續有效推動校內永續議題的政策。

氣候行動社在學校的綠能設置與使用、減廢以及永續飲食等等重要永續議題中仍有許多可以發揮的空間,相信之後也會有不少新的校內永續議題浮現,重要的是將討論從個人層次提昇到集體行動與政策層次,我相信這是氣候行動社相比其他環境性社團的長處。

反思:素食主義在氣候行動中的角色

在永續部設立倡議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建立代表一定多數環境社團的正當性,因此試圖尋求其他廣義環境性社團的聲援。最終除了前述三個聯合迎新的社團外,還找到了動權社的參與。

永續部倡議過程將動權社納入合作對象,是我誤打誤撞地和素食主義第一次實際的接觸。當時我對動權理論了解不深,便在尋求合作前,去請教野保社中似乎對動物權利理論有所理解的友人C。友人C是動物福利主義者,她對於動權社的理論多有批判,認為要求所有人都不吃肉不切實際、提倡動物也有基本權利過於激進,反之在維持現有體制下改善飼養禽畜的生活條件、提昇動物福利才是更有效的作法。從外人的角度動物權利跟動物福利的差別大概跟自由軟體和開源軟體的一樣,聽完只會覺得「有差嗎?」這樣,我當時也沒有多加細想友人C論述中的矛盾之處。以今視之,我十分慶幸當時沒有因為包括友人C在內,社會上普遍對於動物權利理論普遍的不理解和污名化,放棄和動權社合作的嘗試。當然講白,當時就是很現實的統一戰線建越大越好的原因,但有這個合作機會認識一些動權人士後,對於相關理論也就沒有那麽如一般人膝跳反應般,想當然爾地排斥了。

經歷了德國以及挪威氣候行動網絡後,我越發肯定素食主義在氣候行動的重要性。拒絕吃肉、蛋、奶除了是個人身體力行最直接的氣候行動之一(比方說屋頂太陽能和居家儲能的設置固然是一般人最能參與能源轉型的方式,卻也不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屋頂或者足夠的經濟能力安裝這些),更是一種直接的政治宣示。我現在相信素食主義既是氣候運動的天然盟友和基進側翼,也是淨零碳排路徑中必須採取的道德原則。

反思:氣候行動社團在社會上的角色

我不認為2014-16這段期間台灣許多體制外與異議性社團(某種程度上我是這麽定位氣候行動社的)的策略與方針能被從當時的時空背景中抽離出來在今天做仿製。那是太陽花運動前後,「左膠」跟本土派反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蜜月時期,左獨是幾乎所有體制外運動者的主流論述。那段時間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現在活在民進黨永久執政、有實質影響力的反對黨則只是一群機會主義保守政黨的泥淖式政治當中。

但也不能說這是完全陌生的歷史時期。就像我前面寫的,川普講座是我社長任內社團舉辦的最後一場對外活動,時間也差不多是12月左右。八年後,我們又必須面對同樣的問題,只是這次答案比較明確也更瘋狂—everything is written in project 2025。2011的佔領華爾街後出現川普、2014的太陽花之後是2018的公投大敗、2018/19的Fridays for Future以及歐洲綠黨崛起之後是如今遍地極右政黨上台的危險處境。歷史沒有普世定律,但慣常性的趨勢確實是存在的。

當然,相比大多數進步政治在近幾年受到的反措,某種程度上氣候議題的能見度在過去10年是越來越高、也越來越主流,已經正式納入資本主義內生邏輯。永續發展目標(SDG)就像CSR、ESG、DEI,或其他三個字母的企業進步標籤,變成大家都能朗朗上口的東西;太陽能、風力能、電池儲能不斷下降的成本,註定了它們持續加速的設置……等等等。

或許現在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哪些永續發展目標是資本主義內生邏輯下已經確定等同必然的趨勢,然後盡可能站在公正轉型和草根性參與的立場影響轉型的進程;至於那些資本主義內生邏輯現階段無法解決的問題(肉食持續成長、經濟去成長難以達成等等),我們還是有站在基進的位置衝撞的義務。

在這過程中,持續建構正向敘事,而不被悲觀主義侷限仍屬必要。目前我個人覺得最好的例子是太陽龐克(solarpunk),這是從我們到底想要甚麽樣的未來出發,結合綠色美學與政治的運動。在歐洲各地仍持續存在的堵路運動以及氣候營隊,也是值得借鏡的。

不過,一直看歐洲的例子雖好,我們也應該避免陷入「台灣人/亞洲人就是沒有歐美人那樣的永續素養」這種文化絕對主義的論點。在這裡我覺得東北敘利亞自治行政區(Rojava)就是很好的案例。敘利亞內戰產生的難民被某些氣候行動團隊視為我們這個世代第一批氣候難民,這論點某方面是正確的,但就是在這樣戰亂頻繁、內憂外患不斷的環境底下,誕生了中東真正的唯一民主自由政權、以及人類眼下最大尺度的直接民主實驗(民主邦聯制)。Rojava的例子告訴我們,生態社會學以及直接民主的理念不一定要在資本主義發展成熟的社會才能茁壯。

站在一個更全球的尺度,不管像是Rojava嘗試以生態社會學建構的民主邦聯、加薩的巴勒斯坦人在貧窮線下還積極安裝太陽能板(直到被以色列炸爛為止)、幫Just stop oil達成部份訴求的烏克蘭,對台灣的氣候行動有更積極的啟示。同樣做為世界上不被很多國家承認的國家/自治政權,台灣、Rojava、巴勒斯坦其實對世界多數政權(不分陣營)沒有甚麽道德義務,那麽我們進行氣候行動的根本性道德原因、我們進行solidarity的對象是誰?這是身居複數帝國邊陲的我們需要去討論和試圖釐清的。


  1. 社團正式創社發生在課活組社團輔導委員會上,一般認為社輔會同意氣候行動社創社的決議發生在2014年12月中,惟確切日期已無書面資料可考。不過,在氣候行動社創社一個月前曾發生BDSM社創社被社輔會阻擋的爭議性事件,根據當時新聞該事件發生在2014年11月19日(週三)的會議上,如果以「課活組有可能較傾向選擇一星期同一時間開會」的思路出發,則氣候行動社創社日期為2014年12月17日。根據曉朗,創社那天應該是個週三或週五下午,也間接印證此說法。 ↩︎

  2. 學生會會長補選的具體時間為2016年11月3日,整個連署倡議籌備到開展約略持續一個月。 ↩︎